东晋(317年—420年)是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所建立的王朝。西晋灭亡后,东晋曾多次尝试北伐中原,但因内部分裂,除了最后由刘裕篡位后取得一些成效外炒股平台配资,其余北伐行动大多未能实现目标。本文将重点介绍祖逖,他立志收复失地,虽取得一定成果,但最终因为朝廷的制约,未能扩展自己的功业。
一 祖逖(266年—321年),字士稚,范阳郡遒县(今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)人。少年时,他性格豁达,处事不拘小节,重义轻利,慷慨大方,常常帮助贫困之人,深受百姓敬仰。成年后,祖逖刻苦读书,博览群书,涉猎古今,并因此被时人誉为有才华之士。 在太康十年(289年),祖逖与刘琨共同担任司州主簿,两人关系甚好,常常讨论世事,纵论朝堂政治。时常有一夜未眠的情况,互相鼓励道:“若天下大乱,豪杰并起,我们应当在中原实现一番事业!”两人的事迹后来被人传为“闻鸡起舞”的典故,广为流传。 永兴元年(304年),东海王司马越任命祖逖为典兵参军和济阴太守。但恰逢祖逖母亲去世,他便守孝在家,不参与任何政务。随着八王之乱的爆发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崛起,西晋的灭亡进程加快。永嘉五年(311年),洛阳陷落,祖逖为了躲避战乱,选择前往淮泗一带避难。 在泗口(今江苏徐州)停留期间,祖逖受琅琊王司马睿任命为徐州刺史,并不久后被征召为军谘祭酒,负责驻守京口(今江苏镇江)。正是由于祖逖出身中原,亲身经历了战乱的摧残,这使得他更加坚定了收复中原的决心。 建兴元年(313年),晋愍帝即位,命令司马睿领兵勤王前往洛阳。当时,司马睿正忙于开拓江南,对北伐毫无兴趣,也早已放弃了西晋皇室的责任。祖逖对此表示反对,坚决主张应当救援西晋皇室。最终,司马睿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、豫州刺史,但只为其提供千人的粮饷和三千匹布帛,要求祖逖自筹兵员,自造兵器。 二 尽管司马睿态度消极,未曾给予祖逖足够支持,但这并未动摇祖逖北伐的决心。祖逖带着自己的宗族和部曲百余家,从京口渡江北上,决心实现自己的北伐理想。建武元年(317年),祖逖首先占领芦洲(今安徽亳县),并在杀死当地的豪强后,进驻太丘。之后,他成功攻占谯城,并牢牢站稳脚跟,开始有了较为稳固的根据地。 太兴元年(318年),司马睿在建康即位称帝,建立东晋。次年,祖逖率军征讨陈川,而石虎为救援而调动五万大军,但被祖逖击败。太兴三年(320年),祖逖在汴水布置伏兵,成功夺取了石勒运送给桃豹的军粮,并迫使桃豹撤退至东燕城。祖逖进一步指挥韩潜占领封丘,压制桃豹,自己则驻扎雍丘(今河南杞县),采取围堵战略。 击退桃豹后,祖逖多次派兵与赵军作战,打击石勒在河南的势力,逐渐消耗后赵的军力,使得祖逖在抗击后赵的战斗中屡次取得胜利。祖逖不仅武勇过人,且礼贤下士,善待百姓,关心民生。他生活简朴,不追求财富,并且亲自带领士兵从事农耕活动,鼓励大家振兴生产。他的仁政赢得了百姓的尊敬,深得民心。 然而,尽管祖逖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民心支持,却因东晋朝廷的不信任而无法发挥更大的作用。如果朝廷能给他更多的支持,祖逖无疑能取得更多的胜利,收复更多失地。 三 太兴四年(321年),晋元帝司马睿任命戴渊为征西将军、司州刺史,派遣其驻守合肥。这一任命显然是在削弱祖逖的权力,给他安排了一个上司。祖逖对此十分不满,认为戴渊虽然有才,但缺乏远见,自己为收复中原付出了巨大努力,却依然得不到朝廷的支持,心中颇为失望。 不久后,祖逖得知朝廷内权臣王敦横行霸道,朝廷内部矛盾愈发尖锐,心中忧虑日增,担心内乱爆发会妨碍北伐计划,最终影响到整个局势。祖逖因忧虑过度,身体健康每况愈下,最终病倒。尽管如此,他依然没有放弃收复中原的目标,抱病修缮虎牢城,以防御敌军进攻。虎牢城地理位置重要,北邻黄河,西接成皋,是兵家必争之地。为了加强防守,祖逖指派他的从子祖济修建南墙,但未等工事完成,祖逖便在雍丘去世,享年五十六岁。祖逖去世后,百姓们感到极度悲痛,豫州民众几乎把他当作父母失去。谯梁地区的百姓甚至为他修建了祠堂以表敬意。晋元帝司马睿深感祖逖忠诚与才德炒股平台配资,追赠他为车骑将军,并命祖逖的弟弟祖约接管其军队和遗产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中鑫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